近日,一名12歲的腦癱女孩被寄養(yǎng)在表姐家中,多次遭到表姐的同歲兒子性侵沖上熱搜。在接受調查時,多次詢問表姐兒子會受到怎樣的懲罰,丁姐當時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施暴者也是一名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警方最終未予立案。小丁因此留下了心理創(chuàng)傷。丁姐下定決心,即使頂著親人不理解甚至勸阻的壓力,也要用法律保護妹妹,讓施暴者承擔其所作所為的后果。這則新聞經過媒體的報道之后,在網絡中引發(fā)廣泛熱議,網絡輿論除了對事件中的惡劣行徑表示憤怒之外,關于未成年人犯罪如何懲戒這一話題再次成為網民討論的焦點,相關爭議和訴求不斷強化。
12歲男孩性侵同歲腦癱親戚網絡輿情熱度演化
該事件原本是2021年發(fā)生的一則新聞,如今再次成為網民們的關注焦點,是因為此前法院判決的賠償金性侵方并未執(zhí)行,近日小丁的代理律師向法院申請強制執(zhí)行。2月15日早上,鳳凰網對此事進行了報道,以“12歲腦癱女孩被同歲親戚性侵,哥姐頂住親情壓力起訴:‘沒有資格替她選擇和解’”的話題進行呈現。隨后迅速引發(fā)網友們的積極關注,其他新聞媒體如搜狐新聞也爭相對此事進行了報道,推動輿情熱度迅速達到峰值。該事件作為一件舊聞,之所以形成這樣的輿情熱度是該事件觸及了未成年少女遭遇性侵、性別矛盾、未成年人犯罪等敏感而又充滿矛盾的話題內容,而這些賦予了該事件足夠的新聞價值。從該事件的輿情熱度演化來看,演化趨勢呈現出一經傳播隨即爆發(fā)而后衰落的態(tài)勢,演化周期短暫。
媒體標題遭受輿論攻擊,未成年人犯罪懲戒成為輿論最大聚焦點
這條新聞報道出來之后,媒體多數是以“12歲腦癱女孩被同歲親戚性侵”為事件介紹標題進行傳播的,而這一標題遭到了網友們的激烈抨擊,從抨擊的內容來看,這一標題中男孩這一性別指向被弱化,女性始終處于一種弱勢被動的地位,廣大網友們呼吁應該將報道標題改為“12歲男孩性侵同歲腦癱女孩”。因此不少網友對媒體新聞標題產生了極大的反感,并對此展開了激烈的輿論攻擊,這也從側面說明新聞媒體的這一傳播策略成功地激發(fā)了網友們的情緒反應,進而取得了一定的傳播效果。其實在很多犯罪類新聞,新聞媒體多從以受害者為主體的角度進行敘述,這就使得另一主體——加害方被人為弱化,造成了“加害者隱身”這一現象。在一些性別暴力新聞報道中,這一現象也隨處可見,女性受害者被作為吸睛標題特寫,男性加害者則處于隱身狀態(tài)?!凹雍φ唠[身”這一現象的出現與當下的傳播環(huán)境、各大信息網絡平臺背后呈現的算法機制、媒體的報道習慣等都有一定的關系。而隨著網友們信息認知和甄別能力的不斷提高,這一現象越來越受到網友們的質疑和不滿,輿論抨擊的矛頭也屢屢對準新聞媒體。
除了對媒體標題進行攻擊之外,網友們對腦癱少女所遭遇的不幸感到心痛和憤怒,因此輿論希望性侵者必須嚴懲。但是作為該事件的性侵者,未成年人的身份事實成為免于遭受法律制裁的重要依據。因此,針對于未成年人犯罪該如何懲戒成為了該事件最大輿論聚焦點。其實,這并不是一個新話題,它屢次隨著未成年犯罪事件回到公眾視野,關于未成年人犯罪懲戒問題已經不止一次在網絡輿論中產生爭議,未成年人犯罪年齡是否應該下調成為討論的關鍵。2020年12月,刑法修正案(十一)對刑事責任年齡相關規(guī)定作出調整,12至14周歲未成年人不再是刑事“免責人群”,可謂對輿論多年呼吁所作出的正面回應。從該事件中網絡輿論針對于未成年人犯罪懲戒所形成相關訴求,也充分顯示出廣大網民們希望給受害者帶去安慰的樸素正義觀。
(部分文字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侵權內容。電話:4006770986負責人: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