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互聯網和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微博、微信、APP、抖音等一系列新媒介的產生,新媒體應運而生,變成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新聞獲取渠道。現在的社會中,新媒體通過超文本、超鏈接、短視頻的表現形式來體現,這使得在網絡上的消息,不受布局和格式的影響,可以更加快速、方便的發(fā)表大量的信息,實現聲音和圖像等多維性傳遞。新媒體對于新聞的報道較為快速,傳遞給觀眾最新的新聞事件或最新報道,與此同時線上留言、評論等功能,使得媒體與網友之間的互動更加迅速和便捷。新媒體的傳播在新聞傳播中的位置顯得尤為重要。利用網絡媒體可以在第一時間發(fā)布新聞,解答群眾心中疑點,爆料事件最新動態(tài),提高社會透明度等。然而,在體現優(yōu)點的同時,其各方面的弊端也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fā)展逐漸顯現出來。
一、新媒體傳播中的弊端
1、碎片化報道帶來碎片化解讀
適合人們的習慣需求:快節(jié)奏的生活增加了人們生活中不同地點移動的頻率,時間被生活、上班、出行交通等割裂,而交通的發(fā)展讓地域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小,呈現了時間和空間上的碎片,催生了受眾碎片時間和空間的需求。由于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空間移動頻繁,造成碎片時間日益增加,受眾原有的新聞閱讀習慣被打碎,形成“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在這種情境下,越來越智能化的手機,以及手機媒體因其成本低、門檻低、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程度高等特性,促使其成為覆蓋人群最廣的一種媒介形式,使得即時、個性化的信息傳播優(yōu)勢得到了極大發(fā)揮,彌補了傳統(tǒng)媒體無法滿足的碎片化時間的需求和空缺,而新媒體作為順勢而生的傳播方式,成為適應當下人們習慣需求的重要新聞發(fā)布渠道。
簡短概述易造成傳播失真:近年來,網絡技術發(fā)展迅速,新媒體層出不窮,逐漸呈現移動化、智能化的發(fā)展趨向。移動新聞傳播的信息具有即時、海量、豐富以及更新迅速等特點,成為人們接受信息的主流形式。碎片化作為移動新聞傳播的突出特征,對移動新聞的受眾、內容、媒介和效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通常而言,任何有價值的文章都是通過多種渠道分發(fā)的。因此在設計文章標題時,需要考慮基于搜索的標題對特定關鍵字的作用,另外還需要滿足有吸引力,符合社交媒體系統(tǒng)推薦標題的要求,所以新媒體時代的標題既要考慮報道的分發(fā)問題,又要考慮流量和粉絲增長的問題。新媒體會利用各種吸引眼球的標題來吸引網友點開,提高文章的打開率,在布局上,新媒體在報道事件的時候,為提高信息量和閱讀速度,標題被提煉、精減、迎合網友喜好,內容部分也用簡短的語言概括事件情況,雖然瀏覽新聞的人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到信息,但是卻提高了新聞失真的概率。不完整的信息容易使用戶利用自身想象填補報道中的模糊之處,極易引發(fā)次生輿情的產生。
碎片化報道造成碎片化閱讀和理解:移動新聞傳播使受眾碎片的時間得以有效利用,帶來了更多體驗,也填補了注意力空白。受眾希望在海量的信息中以最快的速度第一時間獲取資訊,而快速的更新頻率和新信息的不斷產生,使得受眾的注意力被海量的、不斷更新的信息割裂開來,形成碎片式的注意力。這樣受眾淺顯閱讀收獲到的是浮在文字表面的碎片化知識,無法形成對新聞的注意力和深刻思考,更別說追尋新聞背后的傳播價值了。
2、時效崇拜癥,缺乏權威和公信力
近年來,在新媒體上最先發(fā)布的新聞事件不斷增多,各大媒體為爭奪新聞的時效性及第一手報道,往往沒有對事件進行更深入的采訪調查、深度解讀、獨家評論、分析性報道、預測性報道等深度報道便草率發(fā)布新聞,一味追求快速導致新聞的真實性受到更加強烈的挑戰(zhàn),信息的無序聚合以及蹭熱度導致新媒體較傳統(tǒng)媒體而言缺乏一定的權威性與公信力。
#辛巴帶貨假燕窩事件#主播“辛巴”被指售賣燕窩為糖水一事,便備受網友關注。媒體發(fā)布消息:在雙十一期間,辛巴團隊中的一員,他的徒弟“時大漂亮”在自己的直播間中售賣了一款燕窩產品,部分消費者收到貨后對這款產品表示了質疑,認為這款產品與其說是燕窩,不如說是糖水。隨后又報道了對于網友的質疑,辛巴團隊的態(tài)度極其強硬,他們首先在直播間公開展示了這款燕窩的質檢報告,還做了一個小實驗,證明了產品不是假貨,是所謂的“真燕窩”,并公開表示要起訴造謠者,是是非非在網上引起不小的輿論風波,相關話題不斷登上熱搜。11月19日,“職業(yè)打假人”王海在自己的社交賬號上聲稱,辛巴團隊在直播間售賣的燕窩產品就是糖水,并在后續(xù)曬出了相應的檢測報告。11月27日,辛有志通過社交平臺發(fā)布一篇聲明,表示經檢測直播間銷售的燕窩確實存在夸大宣傳——燕窩成分不足每碗2克,對此其表示道歉,并向購買燕窩的消費者承諾“退一賠三”,共賠付6198萬元。12 月 8 日,紅星新聞發(fā)了一篇有關辛巴“燕窩”事件的文章,標題為“廣州市白云區(qū)市場監(jiān)管局立案調查‘辛巴帶貨假燕窩’事件”。
3、新聞報道同質化、盲目跟風現象嚴重,缺乏深度報道和不同視角
在互聯網經濟推動下,網絡中大范圍的轉載傳播會帶來更廣泛的影響力,而目前在新媒體中重復新聞的現象嚴重,同類型負面新聞總是短時間內高密度頻發(fā),各種重復的、過時的內容至今還大量涌現在社交網絡中。在某個新聞出來后,媒體總是集中報道一批類似的新聞,這與很多新媒體帳號不具備生產事實的能力,只有生產觀點的能力有著較大的關系。一些專業(yè)能力較低的媒體快速報道社會事件的表象,卻缺失了真正的本質。從輿情監(jiān)測軟件鷹擊早發(fā)現對于以往事件傳播過程中關鍵傳播博主的分析也可以說明這一特性,同樣的內容,同樣的時間段,甚至不少新聞的標題都雷同或者相似,對于讀者而言,此類新媒體的概念幾乎可以混為一談,沒有代表性和傾向性,以及各家媒體本身的特性,很難說誰發(fā)布的新聞是第一手資料,誰的新聞是真實可靠的,誰的新聞是代表了權威媒體的發(fā)言。
就拿#11歲男孩跪守患癌母親#來說,關于男孩母親的去世時間上,有的媒體說是28日去世,還有部分媒體說是29日凌晨去世,各家媒體在發(fā)布新聞前是否進行了有力的考證是留給公眾的一個疑問。
二、新媒體傳播弊端帶來的影響
1、反轉新聞有損社會公信力
反轉新聞的由來:反轉新聞是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出現的一種非正常的新聞現象,是指互聯網傳播場中出現的對同一事件的新聞報道隨著媒體對事件的深入調查與多維審視而經歷了顯著變化甚至出現反向變化,并造成公眾意見的大面積倒戈和事件真相的最終呈現的信息傳播現象,是將事件的發(fā)展階段真相視為事件的最終結果并進行傳播導致在事實、輿論等層面出現一次及以上反轉發(fā)展的新聞傳播現象。一般情況下,反轉新聞都會帶來輿情的反轉,也就是說,隨著新聞劇情的不斷反轉,公眾的意見與態(tài)度會較初始輿論指向發(fā)生偏離,并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情緒挪移。
反轉新聞是一種復雜的新聞傳播現象,頻發(fā)于新舊媒體、多層傳受的互動實踐之中,本質上,反轉新聞是對于連續(xù)發(fā)展變化中的新聞事件的連續(xù)報道的一環(huán)。由于網絡時代對信息傳播速度的要求不斷提高,事件發(fā)生后,網友往往迫切需求獲取事件的真相,而新聞事件處于變化發(fā)展中,事實與真相的展現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就為新聞反轉提供了可能。新媒體在短時間內能夠與受眾共享海量資訊,但也因此疏忽了對事件真相的考證與調查。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媒體競爭壓力,媒體不斷走向市場化和泛娛樂化,針對新聞中的“爆點”進行過分解讀,情緒化敘事,不核查事實、深入調查就搶發(fā)新聞,影響公眾的判斷,從而容易導致新聞的反轉。
負面作用:新聞的頻繁反轉,不僅影響了單條新聞的傳播,也對新聞事件的當事人、網民等新聞事件的參與者,新聞媒體本身帶來了沖擊,加劇了社會上的冷漠情緒。這種負面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首先,反轉新聞有損社會公信力,帶來網民的冷漠情緒與焦慮情緒。反轉新聞往往發(fā)生在與人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領域,與社會的熱點、焦點契合度較高,成為了公眾情緒發(fā)泄、調侃發(fā)聲的工具。極易引發(fā)次生輿情,加劇本就緊張的對立、矛盾關系,導致冷漠情緒和焦慮情緒大肆其行,損害社會公信力。
其次,反轉新聞沖擊了媒體權威度和信譽度,導致媒體形象受損,難以再次獲取受眾的信任。長期以來,媒體都是公眾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特別是一些主流媒體,在受眾心目中具有良好的信譽度。但隨著新媒體時代越發(fā)激烈的新聞競爭,媒體在搶時效的過程中難免會帶來新聞的反轉,每一起反轉新聞都會帶來公眾輿論的顛覆,也會引發(fā)人們對最初報道新聞內容的媒體的公信力的質疑。這種懷疑和不信任的態(tài)度使更多媒體受到波及,導致媒體與受眾之間的隔閡不斷加深,媒體專業(yè)性和權威性不斷被動搖。
最后,反轉新聞中的新聞當事人往往受到多層面的權利侵害,遭受雙重甚至多重打擊。同情弱者是人之常情,反轉新聞出現時最初的輿論一般都偏向于保護弱勢方、攻擊強勢方,對強勢方進行網絡暴力與網絡審判,形成針對事件當事人的多重打擊。隨著事件的不斷發(fā)展,強勢方與弱勢方位置關系轉換,又帶來了二次的輿論偏向,出于內疚心理,輿論往往會對原先的弱勢方進行更為嚴厲的道德審判。在一場反轉新聞中,雙方當事人都要經受一些匿名網友的言論壓力甚或現實威脅,名譽和心理均遭受多重打擊,沒有任何一方能成為最終的贏家。
“司機為救嬰兒連闖紅燈事件”就是較為典型的例子:(1)起因:有媒體報道稱,廣東東莞一網約車司機艾先生近日接到一張訂單,乘客為一家三口帶著一個嬰兒,上車不久嬰兒突發(fā)疾病失去知覺。艾先生連闖三個紅燈將孩子送醫(yī),為此,他要面臨被扣18分,并處以600元的罰款。交警表示需提供相關的醫(yī)院證明,但嬰兒家屬卻拒絕作證,稱闖紅燈跟他沒關系。#司機為救嬰兒連闖紅燈家屬拒絕作證#登上熱搜榜,引發(fā)輿論對于被救嬰兒家屬的網絡聲討和熱議。微博、微信不少大V都陸續(xù)發(fā)表言論指責嬰兒家屬忘恩負義,認為他們消耗社會愛心。(2)反轉:14日,@中國警方在線 發(fā)布通報稱,經過核實,當地警方已經取消了對司機艾先生的處罰。12月15日,#司機連闖紅燈所救嬰兒家屬發(fā)聲#稱,事發(fā)后未與司機艾先生短信溝通,雙方存在誤會,希望協商和解。從東莞警方獲悉,經調查,是護士誤提供了與當事乘客同時段入院、且情況基本相似的其他病人的聯系方式。目前雙方已握手和解。這一事件中,被救嬰兒的家人曾被推向輿論風口浪尖,被視為自私自利、忘恩負義,但是后來因為各方信息同步,事件出現反轉,雙方存在誤會,已經澄清并握手言和成了最終的也是最好的媒體報道結果,但是被救嬰兒家屬所受到的網絡傷害卻不了了之。
2、新聞報道失實現象
網絡傳媒時代,信息資源過剩,注意力資源稀缺,媒體為了掠奪有限的注意力,出現了大量博取關注的假新聞和情緒化報道。假新聞和情緒化報道是受眾商品化的結果,是后真相時代的典型特征(簡單來說,后真相就是訴諸情感或情緒比訴諸事實真相很容易獲得人們的關注)。
結合發(fā)生反轉的新聞來看一般發(fā)生新聞失實的原因都是因為沒有進行深入調查。而沒有進行深入調查的原因,第一種情況是新聞媒體為了搶熱點,對有限的線索進行一定的杜撰,導致與事實有偏差或完全相反,所產生的結果。第二種情況是屬于媒體本身接受的信息有限,新聞來源根本上的錯誤,而媒體與媒體之間以謠傳謠,也沒有人對事件或事件中的人進行調查與采訪,導致的新聞偏差。第三種是屬于公眾對于某一件事情的熱情或者憤怒等情緒傳播速度大于相關媒體的取證速度,媒體根據公眾的情緒來推斷一件事的事實,根據群眾的口味來撰寫相關文章,然而這種事實卻與客觀事實相差甚遠。
#取快遞被造謠出軌女子事件#2020年7月7日,杭州吳女士在取快遞的過程中,超市老板郎某偷拍吳女士,并與何某編造聊天記錄造謠吳女士出軌快遞員。8月初,造謠內容被打包轉發(fā),流傳到網絡上。流傳的故事稱“吳女士是獨自在家?guī)Ш⒆拥摹「黄拧莾纱沃鲃庸匆爝f小哥偷情的‘風騷少婦’。”這起引人遐想的“香艷劇情”在網絡中瞬間擴散。8月13日,造謠的郎某、何某被行政拘留9日。在這個過程中,吳女士深受困擾,生活工作受到了嚴重的困擾,不僅工作丟了,而且被診斷患上了抑郁癥。經過吳女士長期的維權,12月14日,吳女士被造謠出軌快遞員刑事自訴立案。
三、小結:
媒體應該是社會公器,捍衛(wèi)公眾利益,無論網絡空間如何進步,真實性永遠是新聞事業(yè)安身立命之本。公眾最初對于反轉新聞事件的關注度越高,那么真相大白之時,對媒體的信任也會越來越弱,易造成社會道德漠視和公眾間的不信任。
新聞媒體應該對于報道的內容進行有力的核實,證明新聞中的每一點信息都是真實可信,有根有據的,而不是盲目跟風,誤導讀者,損害媒體嚴謹性、專業(yè)性的自身形象。可是頻頻出現虛假新聞,使整個新聞行業(yè)聲譽受損。每一起失實、反轉新聞引發(fā)的熱議,最終直接傷害到的無疑是處在漩渦中的新聞當事人,特別是當真相不明、黑白顛倒之時,所謂的過錯方更是承擔著巨大的輿論壓力,此外,過多的新聞曝光也對當事人的正常生活造成困亂。
新媒體時代,受眾參與到新聞事件傳播的過程中,成為肩負傳播者與接受者雙重身份的用戶,信息的數量呈幾何級數激增。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媒體更要肩負起責任,堅持多信源求證,做到兼聽則明,從源頭杜絕新聞失實。只有新聞媒體做到用事實說話,在事實的基礎上進行評論,才能盡量減少失實新聞、反轉新聞的出現。
(部分文字、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侵權內容。電話:4006770986 負責人: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