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边@句來自李白的詩想必大家都在學生時代學習過,其中的“騎”字還被老師糾正過讀音,在詩中應該讀“jì”。然而近日有文稱,許多讀書時期的“規(guī)范讀音”現(xiàn)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jīng)常讀錯的字音,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了對的!如“騎”字統(tǒng)一讀“qí”,“jì”音被廢止。這一消息傳出讓猝不及防的網(wǎng)友們一臉“wtf”,紛紛吐槽“怕自己上了個假學”!
輿情初顯
2019年2月18日上午,微信公眾號“普通話水平測試”發(fā)布文章《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提示和列舉了一些被當前已修改了讀音的字詞。由于微信相對私密和封閉,這篇閱讀量10w+的文章在當時并未造成全網(wǎng)性熱議。
輿情爆發(fā)
18日近18時,@中國播音主持網(wǎng) 發(fā)布了“拼音被改”相關博文,提醒人們新版教科書上的一些注音變更。該條微博獲得了6w+次轉發(fā),“拼音被改”開始被廣泛關注,相關輿情量激增。這條博文傳播層級較少,主要集中在第一層,大部分人直接轉發(fā)了這條微博。
19日早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分享了修改了讀音的字教程,被轉發(fā)2w+次。
官方回應
語言是人們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亦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修改部分字詞讀音標準,不論是從人們的日常習慣還是到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都會造成重大影響,因此“拼音被改”的消息引來了各種質疑之聲。
媒體采訪了多位語言專家對此事看法,《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表示,這是一條假新聞,其中大部分內容來自國家語委2016年6月6日發(fā)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征求意見稿》,至今尚未正式發(fā)布。
19日下午,教育部有關部門回應稱,改后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
關注人群
微博上參與傳播“拼音被改”事件的重點博主,從活躍度來看,以主流媒體賬號為主,微博內容多是相關報道;從影響力來看,則以營銷大V為主,這部分博主的微博多以評論為主。
北京、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山東等地是出了名的“高考大省”,“拼音被改”對于莘莘學子來說,意味著考試的標準答案也要跟著改了,所以這幾個地區(qū)的輿情熱度較高。
輿論傾向:
網(wǎng)友觀點:“拼音被改”破壞傳統(tǒng)文化
網(wǎng)上熱議“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改讀“xié”,“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改讀“qí”,修改之后的讀音不再押韻,網(wǎng)友質疑改讀音是破壞傳統(tǒng)文化,從“有病”、“爆粗”等詞可以看出網(wǎng)友認為修改讀音并不可取,不應該遷就讀錯的人。
@顧扯淡:你說讀錯的人變成多音字也就忍了,改了算怎么回事啊,都不押韻了!
@寒舞:所有字發(fā)音都改成啊算了,省得又有人讀錯。
@戰(zhàn)爭史研究WHS: 遷就傻子。像二簡字方案一樣的粗暴直白沒文化。
@萬能的老師:從小到大都是這么讀的,現(xiàn)在突然這么糾正,猝不及防的心塞!到底是誰主宰著漢語的發(fā)音?說改就改?
@餅干姐:古詩古文的通假字多音字什么的并不多,基礎知識的時候多費點心記住就成了,而且有些讀音是專家根據(jù)古文化考證出來的,算一種文化傳承吧。為什么非得改???
媒體觀點:修改語言需慎重
@人民網(wǎng):語言文字從來都是與時俱進的,當然不能抱殘守缺,一字不能易。然而,“一個國家文化的魅力、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過語言表達和傳遞”。如果少了敬畏之心,改動時隨意性太強,會帶來雜亂混淆甚至人文歷史的斷裂。
@搜狐新聞:古詩詞中許多字的讀音是古音,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簡單地依照“約定俗成原則”進行簡化,看起來讓讀音簡便了,可傷害的是附加在語言文字上的文化寓意。語言文字這些最基本的文化構成,堅持審慎乃至保守風格是沒錯的,但因應現(xiàn)代生活的需要加以必要改動,也是保持漢字活力的需要。人們看不慣的是,在改拼音等簡化政策上的粗糙、無原則行徑。
@新民周刊:從網(wǎng)友對拼音被改一事的反應看,已經(jīng)規(guī)范使用的拼音,完全沒有修改的必要,修改只會增加成本、焦慮,以及更不規(guī)范使用的情形。更為主要的是,對于影響面極大的文字、拼音修訂,不能就由少數(shù)幾個人說了算,也不要追求所謂的與時俱進。當前,發(fā)展我國傳統(tǒng)語言文化,應該減少折騰。
@新華報業(yè)網(wǎng):去年5月,《“說(shuō)客”“坐騎(qí)”你讀對了嗎?專家呼吁:漢字拼音不能隨波逐流丟失表意魅力》,刊發(fā)在《北京晚報》上。這兩天引發(fā)熱議的文章,不過是炒了冷飯而已,文中的大部分內容來自國家語委2016年6月6日發(fā)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征求意見稿》,而這個《征求意見稿》至今尚未正式發(fā)布。文中把1985年已經(jīng)修訂過的讀音,和2016年擬修訂的讀音,混合在一起展示,搞得人弄不清到底哪些是改過的,哪些還未改。一篇“以正視聽”的文章,卻變成了“混淆視聽”,這是文字的悲哀。
微評
“拼音被改”事件隨著教育部的回應而逐漸平息。輿論的關注重點在于更改部分字詞讀音是否合適,是否有必要更改,以及修改讀音對文化的影響等,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被帶了節(jié)奏。一個微信公眾號通過“網(wǎng)友查字典發(fā)現(xiàn)……”的故事,把未發(fā)生的事情說的跟真事兒一樣,誤導公眾,是近年來個別自媒體制造爆文獲取流量的套路。這是一種刻意的作惡,相關部門應該重視,別讓真假參半的“故事”成為了引發(fā)輿情事故的導火索。
其次,征求意見兩年多還未出正式稿,可見爭議一直存在,且難以達成共識。這次冷飯被熱炒,說明語言修改一事是牽動人心的大事。一片反對聲從某種程度來說,體現(xiàn)了國人對于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有很高的認同感,也證明語言不宜說改就改,在考慮現(xiàn)代語言環(huán)境變遷的同時也應注重文化的傳承。
(部分文字、圖片來自網(wǎng)絡,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侵權內容。電話:4006770986 負責人:張明)
更多輿情熱點請關注: